【麻塘科普】传统中医特色养生——中药足浴

2024-04-01

  在我们广大居民的日常防护中,中药足浴是养生的不错选择,古代医书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云:“足者,诸阳之会也,所以通血脉气机,利五藏六府之本也。”

  中医学认为,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人体的脏腑、器官、四肢、百骸,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,人体某一个组织发生病变,有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。足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,所以全身的疾病可以影响到足,同样足的病变也会影响到全身,并引发相应的疾病。

 
 

一.足浴养生的悠久历史

 
 

足浴疗法源远流长,至今有数千年,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晋代《肘后备急方》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名人靠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,如:唐朝杨贵妃经常靠足浴来养颜美容;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运用足浴来强身健体;清代名臣曾国藩更是视“读书”、“早起”和“足浴”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举。可见足浴在中华养生保健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 
 

二.足浴养生的原理

 
 

  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阴脉集于足下,而聚于足心,谓经脉之行;三经皆起于足。”即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,三阳经的终点。人体经络中主宰人体先天与后天之本的脾肾两经起于足,这些经络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,足部穴位众多,泡足能通过足部反射区加强刺激,促进足部血液循环,降低局部肌张力,消除疲劳,疏通经络,调和阴阳,调节脏腑。

  中药足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特色养生治病法,传承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医学智慧。以中医理论为基础,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。通过热蒸汽和药液对肢端的浸泡和熏蒸的过程,起到疏通经络、改善疲劳、促进睡眠、防病强身的作用。足浴作为一种良性刺激,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,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,增强人的记忆力;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得到改善。实践表明,足浴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局部浸润疗法。足浴不仅可防治足部疾患,如脚气、脚垫、脚冻、脚干裂,以及下肢麻木、酸痛、发凉、肿胀等病症;而且对防治感冒、关节炎、高血压、神经衰弱眩晕、失眠等有疏通。

 
 

四.足浴养生的好处

01增加人体抵抗力

  中医学认为,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,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,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,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。如果经常用热水泡足,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,可以推动血运、温煦脏腑、增加人体抵抗力;同时足浴可对人体的经络和气血进行调节,可以养生美容、养脑护脑、活血通络。

02改善睡眠

  足底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与大脑紧密相连,足浴时对脚部神经末梢和血管的温热刺激作用,可以抑制大脑皮层,使人处于安静休息状态,从而改善失眠。

03改善血液循环、促进新陈代谢

  水的温热作用,可扩张足部血管,增高皮肤温度,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环。同时足浴调节各内分泌机能,促使各内分泌腺体分泌各种激素,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,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,这些激素均能促进新陈代谢。

 

四.足浴的注意事项

 

  足浴养生一年四季皆宜,东汉神医华佗所著《足心道》中,也有“春天泡脚升阳固脱;夏天泡脚暑湿可祛;秋天泡脚肺润肠濡;冬天泡脚丹田温灼”的记载,晚上九点左右或临睡前1小时泡脚20-30分钟左右,老年人可适当减短时间,水温以40℃- 45℃为佳。

  有脚部疾患的人群(如足部有炎症、外伤、皮肤溃疡或烫伤者)均不宜泡脚,以免加重病情。

  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,脑部易供血不足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、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、头晕,应暂时停止泡脚,休息一下。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能力差,应由家人先试水温,防止发生烫伤。

  女性经期痛经,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,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,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。因此最好能够咨询医生后,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。

 
 

  中药足浴治病不是万能的,对于某些较为复杂的病症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在进行内治的基础上,同时配合中药足浴治疗。另外在进行中药足浴的同时,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,要量病施法,灵活变通,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法,因此大家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中药足浴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