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体重 理想血压——全国高血压日,关注血压健康
2024-10-21
2024年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,宣传主题是“健康体重,理想血压”,一方面以全国高血压日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,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,提高人民群众对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,加强血压的自我管理,控制超重、肥胖等危险因素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。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及专门活动中积极进行科普宣教,引导人民群众重视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,了解常用防控知识和技能,有效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,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。
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.5%,其中18~44岁、45~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.3%、37.8%和59.2%。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,估计全国有2.45亿的成人都有高血压。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、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病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高血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、头胀、耳鸣、颈痛、胸闷、心悸、气短、恶心、乏力等。同时,高血压还伴发多种并发症,对心、脑、肾、眼等器官及大血管造成损害。
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衰、房颤等心血管疾病,脑卒中,视网膜病变,肾功能不全等。
主要诊断依据:诊室血压;
诊室血压监测诊断标准:首诊发现收缩压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mmHg,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,即可确诊。
1.限盐:钠盐摄入过多,高血压的风险增加,长期限盐可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/日,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。
2.减重: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,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,腹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。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,腰围男性控制在﹤90cm,女性﹤80cm。
3.适量运动: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、缓解紧张情绪、减轻体重,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。建议根据自身条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或骑自行车)。
4.戒烟: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,建议戒烟(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)。
5.戒酒: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,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。推荐高血压患者不饮酒。目前在饮酒的高血压患者,建议戒酒。
6.保持心理平衡: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、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。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避免负面情绪,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。
高血压的认知误区有哪些?
由于惧怕药物的副作用,有些高血压患者非常抵触用药。事实上,国家批准使用的降压药物总体上都是比较安全的,虽然也有一些副作用,但只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,这些副作用是完全可控,甚至可以避免的。
降压药不存在依赖性,也不是用上就绝对不能停,有些轻度高血压患者(尤其是体形肥胖者),通过严格的生活干预(低盐、减重、运动等)就可以把血压控制好,降压药可以逐渐减量甚至完全停掉。
没有症状不代表血压正常,其实,无症状高血压往往更凶险。只要患者血压高,无论有没有症状,都需要尽早干预。一般来说,高血压未经治疗,3~5年后会造成心、脑、肾、眼等靶器官损害,控制血压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减轻不适症状,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心、脑、肾、眼等靶器官免受损害,减少心肌梗死、脑卒中、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。
静脉应用降压药的好处是起效快、降压效果显著,但药效维持时间短暂,而且输液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因此,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(如高血压危象、高血压脑病等)的抢救。一般情况下,高血压患者应选择长期服用口服药物治疗。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,需要长期治疗,患者不可能天天靠输液治疗高血压,既不安全,也不会有诸如“软化血管”“清除血管垃圾”的功效。
很多老年人听信广告宣传,选择用保健品来降血压。实事求是地讲,保健食品大多不具备确切的降压作用,有的即使有降压效果也十分有限,充其量只是起个辅助作用,切勿用保健品来替代降压药物。
在很多人看来,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,因而觉得老年人血压高点没事,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一些老年人对自身高血压不够重视,延误治疗。事实上,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,非同日3次测量,只要收缩压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mmHg就属于高血压,而高血压会对心脑血管造成危害,需要尽早干预。
高血压一旦确诊,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树立科学理念,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并重,做好血压及病情监测,以确保血压长期控制达标。合理控制血压是实现健康生活的基础,血压达标是我们共同的目标!
上一条 :希望之光:疾病治疗旅途回顾